有請自然來照顧的提羅皮亞農場 (下)~澳洲樸門之旅

作者簡介
林雅容
目前為台灣樸門永續設計學會理事長。專注於都市樸門的領域,師承Robyn Francis,與孟磊 Peter Morehead 、江慧儀共事多年。本文為筆者2014年赴澳洲樸門之旅的田野筆記。


做好設計,系統就會照顧自己

提羅皮亞農場的主要作物是果樹,扣除原始森林和開放草原,僅僅一公頃半的果園就有蘋果、李子、梨子、香蕉、酪梨、杏桃等上千種的水果,光是蘋果就有八百種。彼得究竟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種植這麼多種類、來自不同氣候區的水果?而且蟲害不多,果樹都很健康?

「在選擇這裡之前,我看了一百五十個農場。」彼得說,提羅皮亞屏雀中選的原因是其面北北東的好方位(因為太陽角度的關係,南半球面北處的陽光照射時間較長,北半球則是面南處較長)、充足日照,和豐沛降雨,營造出果樹生長的良好環境。唯一的問題是此處已開發一百多年,期間還曾是種植出口花卉的切花農場,土壤在不斷翻耕之下嚴重退化。彼得抓起一把腳下的紅色泥土:「當時的土壤是比這還乾的淺紅色粉末。」

為了復育土壤,彼得採用生機互動農法(biodynamic agriculture)BOX3生機互動農法製作熱堆肥,施灑在土地上,並時時保持土壤覆蓋。他強調,土壤一定不能裸露,即使沒有施灑堆肥,只要不斷除草覆蓋,在降雨足夠的情況下,土壤一定會改善,只是需要的時間會長一些。「我們餵養土壤,土壤餵養果樹,果樹一旦健康,就不會有病蟲害。」彼得說。

果園裡的野草和害蟲就交給動物來處理。在這麼大的農場,該有多少動物都經過縝密計算,植被和動物處在平衡的狀態下,營造健康的生態環境。動物不過多,不會造成植被消失、土壤泥濘、衛生堪慮;動物不過少,野草不會過度生長,影響果園通風、搶奪養分、造成病害。適度的野草群落也能創造多樣的昆蟲生態,制衡對果樹有害的昆蟲。

「另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正確的果樹要種在正確的地方。」彼得提到,農場每一個角落微氣候皆有差異,要視果樹品種的特性來選擇適當的位置。在果園的邊緣地帶,彼得選擇種植李子,因為一旁有高大的桉樹林遮蔽掉部分日照,也搶走土壤裡的一些養分,而李樹不喜歡烈日,也不像其他果樹需要某些特定養分才能生長結果,是最好的選擇。相反地,在日照強烈的地方,就會種植酪梨等熱帶水果,熱度讓熱帶果樹生長良好,甜度增加。

「健康生態這麼厲害,提羅皮亞真的一點蟲害都沒有嗎?」我好奇詢問。

「有,但不多。」彼得指著葉片上點點白粉說,「看,這就是用來防治土蠅的。」原來土蠅從土中的卵孵化後,幼蟲會啃食葉片,影響果樹的光合作用,但只要在樹上施灑石灰讓土蠅幼蟲脫水就可以解決,同時可以調節土壤酸度,一石二鳥。

「比較麻煩的是鳥。」彼得望著天空說。地處森林邊緣的提羅皮亞,有許多來自森林裡的鸚鵡會啄食水果,二十年來,彼得花費大量心力嘗試解決這個問題,直到近期他才找到滿意的辦法。

我們走進李子園,頭上有一張巨大的網子,完完全全地罩住了整片果園,這是彼得一舉解決鳥類入侵的最後設計,接近地面之處,同時也隔絕得密密實實來防範狐狸傷害農場裡的動物。

「我寧願先花費金錢、時間和精力把系統設計、架設好,一旦系統就定位,它就會自我管理。這網子是我剛裝好的,可以一勞永逸解決鳥和狐狸的問題。網子破裂前可以使用二十年,更換網子後還能再用四、五十年,而換網子又非常便宜。」彼得說。

一來因為基地條件佳,二來透過審慎的設計,二十年來,提羅皮亞農場的工作量相當少。當地充沛的降雨和善用等高線的種植,果樹從不需澆灌;為了避免過度肥沃,彼得也不施肥,養分來自於持續覆蓋的健康土壤和動物糞肥;最艱難的鳥害也因為天羅地網的架設而解決了。農場經營的主要工作大約只剩照顧動物、修剪果樹,偶爾地除草。但彼得並不想要進一步自動化,他認為,人還是需要在系統裡工作,不時地參與、看顧系統,才能適時地發現變化,隨時調整。

「現在唯一的困擾就是摘水果,因為這一季的水果實在是太多了!」彼得略皺眉頭,帶著耐人尋味的表情笑說。

 

 

BOX1分區規劃

分區規劃(Zone Planning)是樸門永續設計中一項系統性的設計方法,根據需要使用以及維護的頻率多寡,來決定某元素最有效率的配置地點。例如:供應每日煮食所需蔬菜和香草的廚房菜園,規劃於廚房附近最有效益,採摘和照顧都方便。一般而言,分區規劃通常有五區,各自功能如下:

第零區:居住的屋舍
第一區:主要活動的區域,每日必造訪之處,如廚房菜園、廚餘堆肥等。
第二區:次要活動的區域,每週造訪一兩次之處,如養蜂區、多年生蔬果區等。
第三區:經濟作物區,每月造訪一兩次之處,如果園、農田或水產養殖的水塘等。
第四區:採集區,略有維護的半野放區域,如採集野菜或蒐集柴薪的樹林。
第五區:野放區,完全不干擾,交給自然管理,用來向大自然學習和獲得靈感之處。

需要注意的是,各區之間不會有明顯的界線,也不必然依序相鄰。假如零區的屋舍有一片屋頂花園,但不易接近任其野放,就屬於第五區。


BOX2等高線種植(圖)

將地表上相同高度的各點連成一條線,就稱為等高線。沿著等高線種植,整排互為水平的作物就像網子一樣,可以攔截從山坡上快速流下的水和營養。等高線種植的常見例子有水稻梯田和茶園等。

除了梯田和茶園之外,亦可延著等高線挖掘低窪的集水溝渠(swale)。集水溝渠可大可小,端看基地的特性和種植的需求而定,但其共同點就是藉由水會滯留窪地的特性,更有效率地留下沿坡流失的水份與養分。


BOX3生機互動農法

生機互動農法(Bio-dynamic Agriculture,簡稱BD農法)於十九世紀初為德國哲學家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ainer)所倡議。魯道夫.史代納終生致力於鑽研性靈與科學合一的人類智慧學(anthroposophie,簡稱人智學),從華德福教育出發,內容涵蓋建築、醫療、經濟、音樂、藝術,以及生機互動農法。

生機互動農法不只著重於種植本身,而是強調動植物、土壤活力、生態環境、以及自然韻律的整體性。所採行的若干技術和許多自然農法相似,例如重視生物多樣性、強調復育土壤、鼓勵綠肥及輪作等等。比較特別之處是生機互動農法發展出活化土壤與植物的「生機配方」,透過在特定時間採集特定材料進行特定程序的調製,能夠強化土壤與植物的生命力。
 

No comments

Please register or sign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