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maculture樸門設計學習筆記-(2) by 震洋

20090618                                                                                          
這週和玉子以及我爸去台東三四天,看Peter與慧儀的土地,以及他們在那租的房子。


Peter逐步在院子裡建立起菜圃花園,在太陽東曬很熱的牆邊,用網繩搭了給豆子攀爬的家;逐步逐步以鎖眼的原則完成一小圈小圈的種植地,有向日葵、九層塔、秋葵、茄子.....;用大花咸豐草作覆蓋物(Peter說他到院子裡的第一件事,就是摘除咸豐草的花與果實),在排水溝的路徑上,種了康富力與香蕉。

除了看,還做了些什麼呢?

拔除幾棵非常刺人蒺藜草(原來牠也是外來種);撿石頭填塞到屋外集水溝,降低出入的危險,也當作未來種植濾水生物的基質。前幾天早上幾乎都用火箭爐燒水來泡茶、泡咖啡,也用了太陽能鍋來煮蛋與馬鈴薯。剖了兩棵椰子,其中一顆打算留著當作碗,可能要再燒烤過表面才比較能防止發霉。

到山裡挖取路邊溝渠中的落葉,帶回去當覆蓋物,較底層的落葉已經開始分解有些熱度,多是銀合歡與檸檬桉的落葉,檸檬桉的落葉似乎含有特殊的精油不容易分解,傳出些香氣。

在他們兩分多的土地上,已經種了些植物,我們從鳥網上解下一隻鳥(經詢問應該那是黑頭翁小朋友),雖然網上其他的昆蟲與鳥已經死了,但牠仍有力氣飛離這死生之地。

幫竹子澆水,蓋上覆蓋物,幫樹豆小苗清除旁邊的草,再蓋上覆蓋物。

此外還到鄉公所詢問些關於「資材室」的興建規定:面積六公尺乘六公尺,高度、材料不限。貨櫃屋可以移動,不算是地上建物。

回到台北之後,有種類似Peter說自己是不是瘋了的感受,除了更加不認同現實社會,更需要做些什麼來改變,在每天的生活之中,創造些新的生活模式。因此這幾天依照「earth users's guide to permaculture」一書中的指示,做了個水稽查表。買了個L型接管,把老家屋頂的部分雨水接到水池準備種芋頭。搭起一個ㄇ字形繩索給川七攀爬。在大潤發買了黑色的太陽能熱水袋。

在四月地球日活動中,看到林務局在推廣leave no trace「無痕山林」的登山活動,我想:permaculture也可看做是無痕山林「LNT」的都市生活版吧。

在「農村陣線」群組中的連結讀到一篇談環境倫理的文章
http://oikos-taiwan.blogspot.com/2009/03/blog-post.html)
「生態倫理──或說是當我們在面對生態危機時──所要處理的問題,在某個更深的層次上,其實是要處理人類的「文化」究竟要如何與非人類的「自然」共處的問題。......而Rolston即認為,在前述的三種環境中,農村能扮演著幫助我們思考文化與自然的問題的重要角色。他認為農村是介於都市與荒野自然之間的環境,換言之,農村也就是身處在文化與自然的極端之間的緩衝地帶(Rolston,1994:12)。」連起來看,permaculture也是農村未來該如何發展的一種參照方向。
不只是「LNT」的都市生活版,更是文明生活版(都市+農村)。

No comments

Please register or sign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