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思考法練習 by 璟蓉

前言

先前peter曾經有介紹圖像思考法給大家:

  1.  將紙上所談的文字內容嵌入腦袋中的方法之一是凝視一張圖像或向窗外望去,並問你自己如何讓原則化為活生生的例子,作者Morrow建議將每個原則轉換為問句。
  2. 下一步是要回應這些問題,並且將Permaculture落實在這片土地。

運用圖像原則的練習能刺激思考,也很令人興奮。它開啟更多可能性,使我們更有智慧地使用土地,也啟發我們以更有創意以及更正面的設計方法來解決周遭的問題—這也是Permaculture的精髓。  (摘自本網站樸門永續設計倫理與原則(4) )

以下為璟蓉將圖像運用思考法中的原則運用在自已土地練習並且協助思考。

歡迎大家看璟蓉的練習並給予回饋。

如何在這裡找到收集和儲存能源的方法?

目前有的經驗:

一、因土地東北面迎著東北季風處,我們種植了62棵七里香為風圍植物。選擇七里香因素有三,一是七里香香味清新,二是個人小時候老家的七里香圍牆美好回憶,三是山上有很多的七里香苗,上天早早已為我們準備好的樹種。

二、社區大部分成休耕多年的地,因此我們到他人的田裡割芒草做為覆蓋物,協助田裡還來不及長長的雜草或植物,幫助田的土壞免於被太陽晒得乾裂影響土壞裡的生態,此舉利人利己所以沒人有意見。

三、田邊的馬路一側是大水溝,大水溝在好幾年前,溝底都水泥化,水的源頭是保安林,因此不定時會有些石頭滾滾而出,有人拾起大石頭築山壁、有人拾小石頭舖在田上做停車位的材料,我呢?每次走在大水溝旁,就想,如何能讓那有分量的重石移到田裡造景!

如何順應自然地工作(包括雜草、侵蝕、地心引力)而非對抗?

一、在山腰處,長期會因山上流下一些土在山溝,需要請怪手整理。這次決定要動這田時,爸爸就堅持先做這一工程,在過程中我觀察,這是大自然裡的現象,我們想保留不做改變,而且怪手挖出的土也是肥沃的土,這是大自然裡要賜予田的禮物。從山上小坪台往下看,因坡突然的高上很多,而得見社區遠景。

二、咸豐草(鬼針草)是很重要的雜草,上網看也才知咸豐草的葉子和黑紐草一樣可當菜,嫩葉用熱水燙過再來炒食,可以炒出一盤道道地地的野菜,整株身體可以用來煮青草茶,在夏天喝下用咸豐草煮出來的青草茶可以讓人馬上清涼降火、暑意全消。在夏天、秋天把咸豐草整株拔起,剪去小枝葉,曬乾後人們稱之為「咸豐草頭」,這咸豐草頭可是其有藥效的喔!據說用來治療急性或慢性的盲腸炎有相當好的效果,另外還可以治肝病和糖尿病,對了! 葉子除了可以炒食當野菜外,搗汁外敷還能消腫除膿。還有,因數量多的黃心白花的小太陽狀,『數大便是美』的美景浮現,還有,坐下來慢慢的一根根拔著『鬼針』蠻有樂趣!所以我現在實在很難認同說:「鬼針草是雜草」。其他的雜草是否因我對它們的陌生?所以我想保留它們在我田裡。

三、目前在整理山時,才發現山的地形裡有兩條『溝』,剛好成為我們將除下的小花蔓澤蘭等等的雜草置放區,也想到這『溝』可以將山上的水導入,方便集水。小花蔓澤蘭以七里香稱出一片天,讓七里香在缺少空氣流通,葉上都長了些白白的菌,因此我幫七里香修飾,拉下小花蔓澤蘭,下面部分修去分支,讓一叢叢的七里香如選美般各展風姿。開始上山的路有些斜,我們盡量留下竹子頭或樹,成為上山的輔助(防滑);有些地方我們也正想如何做?才能夠保留原味!

我如何保護、活化和擴展這裡自然的和傳統的恒常景觀?

一、這次我種了六棵青楓。是想傳承106歲阿婆的美德:約五十年前阿婆從老家屋後,移植了一棵榕樹,在風爐缺口的地方,想為辛苦的挑柴、挑菜的人們有個乘涼處,如今風爐缺的風一樣吹,人們都趨車而過,榕樹的根緊緊抓著土地。今日我選楓樹來種,乃因日據時代此地是種楓樹而得名(楓樹窩),我想給到楓樹窩的人們,能欣賞楓樹之美,能談起楓樹窩的來由。

二、進入風爐缺的地形成封閉狀,河床居中兩邊的山,以單一樹種相思樹占大部分,得知相思樹是豆科植物,因此在整理山的想法裡,我們想將植物之間的通風空間找出來,準備在多出的地補種樹和香芧(聽說以前曾是在地經濟作物,所以我想這塊土地是適合香芧成長。),找步道(聽說以前孩子都會上山找可賣的植物,如今步道需依山再尋找。)讓山與人更接近。

三、在社區人口流失很多之下,目前我發現社區裡有好多的土地公,土地公是土地的長期護衛者,先生在決定做田時曾到田邊的土地公拜拜:「我跟兒子先到田尾土地公拜拜,我雙手合十心中默默的跟土地公講,我們今年想要使用這塊土地,請土地公保佑我們平安、順利,再來轉身向山上的地基主講話,我仍默念著,歷代在這塊地上貢獻、耕耘的祖先,我感謝您們的開墾,我將繼續的用心在這塊土地上,儘量的維護它,請您保佑我們一切順利平安。」

我如何保護和增加所有水的來源,並確保離開這片士地的水,能夠乾淨地流向下游的鄰居。

一、爸爸看我們種了樹,因此叫我們先把澆水系統做好,因此從田裡的井運用水管連結方便澆水。這口井的水是可以喝的水,因此每次澆水時都覺得好可惜,我希望這口井的水是專用飲水。

二、山上的水:剛好有溝渠,正想辦法如何收集水?在半山腰處儲水,方便下方的田利用水源。

三、植物保水:目前種下一些果樹之外,其餘在草與植物之間盡量讓土壤有覆蓋物(活的植物或乾草),地面呈現一片綠。

四、淨化鄰田的水:在南邊高處的鄰田,聽爸爸說他已不撒農葯,只有在插秧時會用除草劑,我預定做長條狀淨水池,將鄰田流下的水,放入布袋蓮淨化水質。

五、田裡的水:未來想在田中挖出彎曲的水溝(保水又能復育螢火蟲)&玩水池,多餘再流出田外。
F屋頂集水與污水淨化再利用:未來有小小建物時,在屋頂引水設計、屋簷下儲水,使用過的污水,經過污水池淨化後,加入水系統循環。

這裡的生物多樣性如何?我如何增加它?

生物多樣性不多。我以在地種植過的果樹/植物為主,也另外加一些容易種、不太需要太多照顧的果樹加入行列(請園藝老闆娘建議),以達到四季裡能享受直接採食水果的生活樂趣。

我將雜草視為問題-問題如何成為一種解決方法?

例如『臭頭香』雜草,在過去大家的眼裡,視為用除草劑對付的草。我在拔臭頭香時感受著它的強大生命力,因此我想邀臭頭香協助土壤做活的覆蓋物;在需要種植其他物種時,我想收集臭頭香做液肥的材料,讓臭頭香能將強大的能量分享給更多的植物。

我可以如何與其他鄰居合作來復育這片土地?

目前我們先把這塊田做好為主。隨時聆聽著鄰人的談論,在討論中先找出好的做法加以請教如何做,或找出共識點,並試著想想還可以怎麼做。未來想從田邊的大水溝出發,因為現在大水溝的水大家都不敢用,因為上游有養雞場,每經大雨會流入化肥物污染大水溝,因此大家拉水管灌溉(可以在大水溝旁看見很多的水管)。

如何尊重此景觀中所有的生命?這片土地的食物里程是多少?(此地所生產的食物多半供給在地使用,或在當地巿場販售)

一、在兩個多月假日田裡工作時光中,我每次在田裡小休片刻時就假想『我是一棵樹』,挺直身軀,宇宙的能量從我的頭頂加持,開放五官感受環境裡一切,我告訴自己要記得此時在這裡的新鮮感(怕久之後對此麻木、覺得無趣),因此我以『一棵樹』自居,不論『誰』與我擦身而過皆是大地之子

二、這次所選的果樹除了在地有種的,也加上一些自己愛吃的水果,但是在地沒種過的水果,想為平日的食物里程減少些。因擁有田地小以自給自足或訪友拜訪在地時分享。觀察空間裡能容納的物種可能性,適著加入迷迭香、檸檬香芧、青蜓,讓蚊蟲減少,能夠讓我(蚊子的愛好者)過得好過些。

我如何降低生態足跡?這片土地如何為地球產生淨能源所得?

一、想以大自然給予的溫度、風、雨、土壤、較適合的物種,透過我的空間規劃減少蟲害,以陽光給的能量、月亮的滋養,長出低抗力強的植物可食。讓我不要再用O3機為水果去農葯,讓我直接從果實獲得水分...回歸簡樸生活方式。

二、用我們堅持回歸自然的想法,想為自己也為地球上的這塊小小的土地爭取,爭取,讓這片土地能還原、開展本來的能量。

我們可以採取哪些小行動?從土地現況中我們可以學到什麼?

心裡的小行動:在我們觀念裡,允許土地的療傷時間,可以看見大自然比人類更了解各種物種的需求,因此學得在此刻因大環境裡的不同變因裡,如何找到適當的處理方法。例如觀察植物在不同點的成長狀況,一窺土壞裡的健康狀態。

行為的小行動:我們到他人的田裡割芒草做為覆蓋物,協助田裡還來不及長長的雜草或植物,幫助田的土壞免於被太陽晒得乾裂影響土壞裡的生態,此舉利人利己所以沒人有意見。還有收集的覆蓋物都不燃燒(在土地上燃燒任何物質,都會將土壞裡的生態系一起燃燒掉。),找空間充分利用。

如何增加此農地邊界的價值與可運用性?

東面馬路旁種花和路人分享。西面山腰下種竹子、置水塔、山溝留住山上流下的土。南邊鄰田有流下除草劑的田水,想做長條狀淨水池,將鄰田流下的水,放入布袋蓮淨化水質,又可見淡淡紫色的布袋蓮,布袋蓮太多時收成做覆蓋物/堆肥用。北面迎東北季風種植七里香為風圍,鬼針草保護石頭田梗,是美化田園景觀兼護田梗。

若以永續的設計方法來經營這片土地,100年後它會是什麼樣子?

從東面馬路進入(在自然裡植物依時序展開,人類一些些的修剪花木,保留多元生活空間的可能。)

  • 一是與社區分享的公共空間,用自然素材打造的人文空間。
  • 二是果樹/菜圃不規則區塊,挖出彎曲的水溝保水又能復育螢火蟲。
  • 三是小小房子與草地。
  • 延伸山上步道可瞭望遠景。

景觀中我們可以看到哪些模式?想想水流與人類活動。

讓水與人的里程漫遊,彎彎曲曲的水道與路徑,讓親近這塊地的水與人,很自然的放慢腳步,欣賞一下身邊的事物。

此地是否產生了任何廢棄物?(除草劑工業)如何讓此地轉變成不生產廢物的地方?

南邊鄰田有流下除草劑的田水,想做長條狀淨水池,將鄰田流下的水,放入布袋蓮淨化水質。未來想從田邊的大水溝出發,因為現在大水溝的水大家都不敢用,因為上游有養雞場,每經大雨會流入化肥物污染大水溝,因此大家拉水管灌溉(可以在大水溝旁看見很多的水管)。期望營造共識一起改善社區問題。

怎麼作才能珍惜此地的人與他們身懷的技術?

曾經遇到羅屋鄰居,看到我們種植在楓樹間的果樹太密了,提醒我們不能太密,這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隔週再次碰到羅屋鄰居,我告訴他,我們移植好了,心想:「珍惜著別人的經驗智慧。」還有對這塊山與田的熟悉,跟爸爸一起工作裡,讓我們很快速的對它有所深入了解;因田事讓先生和爸爸才有機會說了很多的話,這可是先生一輩子難忘的回憶。

如何採取事半功倍的行動//我們如何用小的行動來創造大的成果

  • 到社區割草增加覆蓋物(活的植物或乾草)。
  • 讓土壤含有乾淨的水。
  • 想放蚯蚓在土壤裡讓土壤更有抵抗力。
  • 不再放農葯。
  • 種豆科植物給予土壤含氮量。
  • 在山腰處放置集山水的儲水桶,供山下田利用。

如何優先考量可更新資源和服務而非不可更新的資源?

從這塊土地收集的一些資料,設計了一些規劃,我準備觀察第一年,經大自然告訴我的話,透過植物需要,適著微調或重新思考的做法(這是我從六坪陽台經驗所得:從觀察量身定做)。例如在這片看似果園裡,我要種樹豆、放蚯蚓、挖水池都是想讓土壤在自然循環裡,有更新的能力。

如何讓這塊土地的食物生產回到城市?

我想自己以這小區塊試做,如果三五年後可行,鄰人也看見,不妨可邀鄰人分享我的經驗,社區一起來做,讓社區在自給自足外,將多餘供給城市,也讓鄰人多些收入,更願意投入支持行列。
 

1 回應

 
來賓 wrote 13 年 28 週 ago

感動於璟蓉夫婦的用心

璟蓉與光明同心協的實踐pemaculture的做法 很令人感動

我自己覺得 在土地上的學習 可以用無有止境來形容

很高興也很感動於璟蓉夫婦這份用心 這份分享也啟發我對自己土地的一些想法

謝謝你們!!

淑芳

Please register or sign in to post a comment.